王安潮教授来做客音乐学系作曲系新知讲堂-和记娱乐怎么样

 王安潮教授来做客音乐学系作曲系新知讲堂-和记娱乐怎么样
新闻动态

王安潮教授来做客音乐学系作曲系新知讲堂

发布时间:2018-04-10来源:

月4日13:30,音乐学系作曲系第十二期新知讲堂在主楼a117教室举行,邀请王安潮教授以《唐代音乐融合研究−−以天宝十三年“勒石刻碑”为例》展开讲座,音乐学系全体本科生、硕士研究生、博士研究生与部分教师聆听报告。

讲座中,王安潮教授首先简述了唐代太乐署的音乐职能和发展历史,从而引出两个重要概念“诸乐”与“刊石”。他指出,“刊石”是指将外来的佛教音乐、胡乐等篆刻在石碑上,而这些“刊石”上所记载的音乐则被称为“诸乐”。这些刊石表明了唐玄宗十分重视天宝十三年流行的创作音乐,因此刊石以记,从中也反映出了中外音乐的融合关系问题。随后,王教授又介绍了《教坊记》记载324支曲子,《羯鼓录》记录88支曲子,其中有歌颂祖先的乐舞,也有外来曲,开元天宝的宫廷音乐发展的进程从对众多外来部的欣赏、娱乐,发展到歌颂唐皇朝的坐、立部伎,并一直延伸到玄宗个人的音乐时代,这也充分反映了在唐玄宗时代,唐代原有的传统音乐开始了与外来音乐的大量融合,主要趋势为佛改道、胡改华、俗改雅,如《龟兹佛曲》改为《金华洞真》,《舞仙鹤乞裟婆》改为《仙云升》,《婆罗门》改为了著名的《霓裳羽衣》等,这些都是佛改道的实例;胡改华有《勿姜贱》改为《无疆寿》,《苏禅师胡歌》改为《怀思引》等。

“勒石刻碑”中反映的音乐融合表明了佛乐占有主导性地位,它强于华夏自有的儒道乐甚至胡俗乐,从而可知佛教盛行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已经产生了冲击力。雅乐名存实亡,表面上存在的雅乐,其实是佛乐、俗乐,反映出“民族融合”强烈的历史背景,尤其是“胡乐华化”达到了高潮,但“刊石”的结果却并不理想,突出了音乐文化自由的规律性,表明了决策者强制性的成效有限。

讲座结束后,王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,一一解答相关问题,师生们表示该讲座学术性极强,受益匪浅,并将持续关注定这一问题。

据悉,王安潮教授致力于唐代音乐的研究,曾在《音乐研究》《中国音乐学》《人民音乐》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,出版《唐代大曲的历史与形态》《中国音乐简史》等著作10余部(含合著),发表文字逾400万字。

以上图像由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提供。


网站地图